首頁 關於我們 會員名錄 文化委員會 聖王在台灣 臉書專頁 成功教化錄

臺灣民族英雄-鄭成功

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、收復台灣,是他一生中最光輝的事跡。對此,海峽兩岸學者給予很高評價,認為這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,是我國人民第一次戰勝西方侵略者的戰鬥,是我國人民第一次趕走西方殖民者,收復祖國神聖領土台灣的行動,“是中國人第一次收回歐洲人的殖民地”。

鄭成功領導數十萬軍民進行大規模屯墾,發展農業生產,為台灣經濟繁榮與社會進步奠定了基礎。在政治方面,鄭成功建立中國人自已的政府,除原設的吏、戶、禮、兵、刑、工六官外,“並依照中國傳統的行政制度,改赤嵌地方為東都明京,設一府二縣。府即承天府,縣叫天興、萬年,以新港溪為二縣分界。這裡台灣設置郡縣的開始……而郡縣制度始源於中國,是中華文化的一環,台灣一向孤懸海外,甫入版圖,立即行使郡縣制,足以說明吾土吾民,台灣與大陸兩者血肉相連,文化相承的親密關係。”這裡還應補充說明一點的是,鄭成功入臺後,台灣人不再進荷蘭人辦的教堂,不再讀《耶教問答》和《摩西十誡》。

鄭成功為取代荷蘭人的宗教教育,採取措施在島上傳播儒家學說,他招賢納士,禮待從大陸東渡台灣的鴻儒博士,讓他們講授經史;他倡導漢人與高山族子弟“勸學”。至鄭經時,繼承鄭成功遺志,在台灣推行大陸的學校與科舉制度,設學校,培育人才,舉行科舉考試,選拔人才,授官任職,以整飭吏治。
鄭成功對於台灣,中國血統和文化的移入,是一件劃進代的事件,這事件在本島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是最重要的。因為鄭成功開臺,在島上樹立各項宏規,為台灣未來的各項建設與發展奠下基礎……。

鄭成功逝世後,台灣人民緬懷這位開臺偉人,建祠奉祀,據統計,全臺鄭成功神廟共有二百數十座,年節祭奠,長年香火不斷。清同治十三年(1874年)十月,福建將軍文煜、總督李鶴年、巡撫王凱泰、船政大臣沈葆楨等奏請朝廷為鄭成功追謚建祠“以順輿情”褒忠節,隨即在台南興建延平郡王祠。之後嘉義溪口開元殿興建一座世界最大鄭成功雕像,及世界鄭氏宗親總會籌集鉅資,在台北市外雙溪興建一座規模宏偉壯觀的鄭成功廟,還有……,以緬懷先賢鄭成功的忠精愛國精神及其開臺豐功偉績。

台灣興建如此眾多鄭成功神廟,而且廟裏香火長年旺盛,堪稱奇觀。如現今全臺上百間宮廟結合成立了本會:「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奉祀開台聖王鄭成功聯合會」,每年分春、秋兩季辦理全台集會祭典大型活動,還有以其名義成立「社團法人中華民國(鄭成功)濟世功德會」 以“行善積德 服務社會”為宗旨,至今已經廿三年了。

台灣人民崇敬鄭成功,而將他當作神奉祀,實際上,這種現象已經超越宗教,賦具更深廣涵意和現實意義,它象徵這位開臺聖王“永鎮茲土矣”,永鎮寶島台灣。